2006年春,湖南衛(wèi)視正式宣告新一輪的《超級女聲》再次啟動,這不免讓人重新想起去年的那場全民狂歡,以及由此生發(fā)的種種爭議。確實,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一檔節(jié)目能憑借15萬人的參與、數(shù)億人的關注成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這注定它會在中國電視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與《超級女聲》相伴的則是中性美,它成為2005年最引人注目的一種時尚,在今天的大街小巷,我們依然能夠看到它的身影。那么,究竟什么是中性時尚?它從何而來?其本質(zhì)又是什么?與媒體有何關聯(lián)?這一切自然成了文化研究學者想要破解的迷局。
一、作為媒介事件的《超級女聲》及中性美
撇開外界加諸其身上的諸如庸俗、民主等評判不說,單純從一檔電視節(jié)目來說,《超級女聲》的成功是毋庸諱言的:首先是收視率——這是衡量電視節(jié)目成功與否最直接而客觀的標準,據(jù)初步估計,在全國范圍內(nèi)收看前5場總決選的觀眾總量達到1.95億人。其中總決選6進5的直播收視份額更高達19.45%,同時段排名列全國所有衛(wèi)星頻道第一名。這也是地方頻道叫板央視最強勢的一次。其次,從參與人數(shù)來說,其15萬人的廣泛參與度,不敢說后無來者,至少是盛況空前的。最后,《超級女聲》通過平民造星運動產(chǎn)生的幾位“super star”迅速竄紅,其影響力直逼在娛樂圈闖蕩多年的大腕級人物。冠軍李宇春甚至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亞洲版封面。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超級女聲》的成功無疑是一樁媒介事件。所謂媒介事件,西方傳播學家丹尼爾·戴揚和伊萊休·卡茨把它界定為“一種特殊的電視事件”,指的是對電視的節(jié)日性收看,即那些令國人乃至世人屏息駐足的電視直播的歷史事件。在文化呈現(xiàn)出多元化,在電影、電視、廣播等媒介的欄目或節(jié)目被不同的受眾群體所選擇、所分割,大眾傳播趨向“小眾傳播”的情況下,“媒介事件”卻始終表現(xiàn)出它對空間、時間以及對一國、數(shù)國乃至全世界的“征服”。它是一個為幾億、幾十億人關注并為之激動的“神圣的日子”;是國家級或世界級的“大眾傳播的盛大節(jié)日”;是群體情感的一種宣泄。這樣,無論從哪一點來看,《超級女聲》都顯然完美的成為了一個媒介事件的范例。丹尼爾·戴揚和伊萊休·卡茨兩位學者指出,媒介事件的成功需要提前的策劃、宣布和廣告宣傳,而觀眾則是被“邀請”來參加儀式的。《超級女聲》作為一樁媒介事件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其精良的策劃和無所不在的廣告宣傳。早在推出之前,其廣告便開始在電視、網(wǎng)絡上嶄露頭角,并且它在借鑒《美國偶像》的基礎上進行了精心策劃:一個主題“想唱就唱”,形成強大的號召力;對參賽選手沒有硬性規(guī)定,免費報名,只要是想唱歌愛唱歌的女性即可;短信投票的優(yōu)勝者產(chǎn)生方式,與觀眾進行密切的互動……所有這些以及后來異常激烈的比賽實況都使得《超級女聲》成為了一種“儀式”——它使得龐大的觀眾群體為之激動,它扣人心弦、令人神往。它以一種收視狀態(tài)為表征,在此狀態(tài)下,人們相互轉(zhuǎn)告必須收看,必須把別的一切擱在一邊。上星衛(wèi)視對全國范圍的覆蓋更是突出了收視的價值,乃至必要性,它使觀眾聚集在電視機前進行集體而不是個體的慶典。
在這場由媒介主導的慶典中,“競賽”、“加冕”、“狂歡”構(gòu)成了此次“媒介事件”的主要敘事形式!案傎悺笔怯幸(guī)則的冠軍之戰(zhàn),它讓勢均力敵的個體或團體相互對抗并按嚴格的規(guī)則進行競爭。在《超級女聲》中,規(guī)則就是你的歌聲必須征服電視機前的觀眾,讓他們掏出手機來為你投票。所有的比賽都無非是圍繞著分賽區(qū)冠軍乃是全國總冠軍而來。在每場比賽后,失敗者黯然離場,成功晉級的選手們則在主持人及現(xiàn)場觀眾、FANS狂亂的歡呼聲中甚至是煽情的淚水中讓電視為她們“加冕”。電視認真地講述了它的象征意義,同時獲得了觀眾的認可。而在整個慶典的過程中,“狂歡”一直是其最好的界定。數(shù)量龐大的觀眾群體為幾個原本普通的鄰家女孩集體癲狂,種種駭人聽聞的拉票行為不時見諸報端,而非專業(yè)的比賽規(guī)則和唱功平平的李宇春的最終勝出都是大眾文化對精英文化的徹底嘲弄。
在這場平民化的狂歡中,大眾的情感得到宣泄,而傳統(tǒng)則被顛覆,新的時尚開始流行,譬如中性美。嚴格來說,以中性裝束為美古已有之,然而當《超級女聲》中眾多中性打扮的少女嶄露頭角,再加上大眾媒介有意無意的渲染,中性美開始逐漸流行。而當傳統(tǒng)美女葉一茜被“中性幫”中人氣平平的黃雅莉輕松拿下,當李宇春、周筆暢這兩個中性少女最終問鼎冠、亞軍,電視媒介以話語建構(gòu)者的權威身份將中性美這一概念作為一種時尚徹底的推向了大眾。大眾的審美標準在媒介無孔不入的侵蝕下開始顯山露水的異化,而媒介對受眾的影響也迅速從觀念層面深入到實踐層面,留著李宇春式的發(fā)型、戴著周筆暢式眼鏡的中性裝扮的身影開始充斥大街小巷——“白馬公主”,儼然成了后超女時代的一大景觀。然而,這種審美標準的改變到底能在多大意義上代表婦女解放,中性美的出現(xiàn)是否值得女性主義者為之額手稱慶?我們需要透過紛繁復雜的表象去探尋其本質(zhì)。
二、白馬公主:跨越性別鴻溝的時尚幻象
中性美作為一種新的審美標準是與傳統(tǒng)的審美標準相對立的。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大多數(shù)文化都形成了男權制,并持續(xù)了數(shù)千年之久。在這樣一種男權社會里,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男性與女性是絕對的二元對立。男人被冠以“陽剛、堅強、理性”等諸多積極正面的形容詞,而女人則與“陰柔、軟弱、感性”等相比之下次等的形容詞聯(lián)系在一起。毫無疑問,男人是這個世界的主宰,而女性則是附庸、屈從于男性的。于是,對女性的審美標準自然是男權話語建構(gòu)的產(chǎn)物。何謂美女自然也是由男人說了算:不說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傾國傾城”,至少也得是“溫柔婉約,婀娜多姿,清純脫俗或妖嬈嫵媚”。男人以絕對的權威勾勒出社會中婦女應具備的形象,而廣大婦女則以此為目標去為“悅己者容”。在這樣一種男權的強大優(yōu)勢下,男性是審美主體,女性則一直處于“被看”的地位。
而2005年的《超級女聲》則帶給人們一種不同與往常的審美觀——中性美,“白馬公主”開始流行。在《超級女聲》炙手可熱的幾個名字里,無論是從不穿裙子、表情冷酷的李宇春,還是永遠都帶黑框眼鏡、一身中性裝束的周筆暢,以及假小子樣的黃雅莉,她們都不具有男性話語所定義的女性的“美麗身體”。而根據(jù)調(diào)查,支持李宇春、周筆暢問鼎冠亞軍的數(shù)以百萬計的歌迷多是女性,她們按照自己對美的定義選出了符合自己審美要求的中性美女形象,而這種中性美也在媒介不遺余力的推崇下迅速使“白馬公主”成為時尚。由此觀之,“白馬公主”的成功似乎顛覆了以往由男人話語建構(gòu)的美女標準,女性儼然成為了審美主體,而不再象從前那樣受男性文化的控制,女性不再只是單純的審美對象。一批社會學家、女性主義學者紛紛認為《超級女聲》發(fā)動了一場關于女性審美觀的革命,并將其視為女性解放的重大進步而歡欣鼓舞。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原理告訴我們,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一個階層的社會地位主要體現(xiàn)在這個階層的經(jīng)濟地位與政治地位上。由此,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雖然女性主義者直至今日依然在苦苦奮斗,然而,女性的經(jīng)濟地位卻并無多大改變。雖然現(xiàn)代女性表現(xiàn)出越來越多的獨立性。但無庸諱言,男性依然是這個世界的核心。社會結(jié)構(gòu)安排也從社會最高權力機制上排斥女性,有數(shù)據(jù)表明,越往上層,女性越少,權威角色依然被男性壟斷。這并不是說,女性的素質(zhì)就低于男性,而是在各種各樣的求職過程中,“刻板印象”以及對女性的各種偏見都大大限制了女性的天空。由此可見,到如今女性依然沒有獲得足夠的經(jīng)濟與政治待遇,從而也就沒有力量來與男性抗衡,女性依然處于屈從地位。
而經(jīng)濟地位與政治地位的低下也必然導致女性文化地位的低下,從而喪失了在這些領域的話語權。與之相對應的是,男性話語霸權仍活躍在這些領域。用?碌脑拋碚f,“話語即是權力,權力通過話語而在文化機制中起作用”。話語權力的失衡,是性別統(tǒng)治和性別壓迫的重要原因。而在大眾娛樂領域,男性話語權力占統(tǒng)治地位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女性通常處于被觀看的位置,并由男性來確立有關女性形象的審美標準!冻壟暋纷鳛橐粰n商業(yè)運作的娛樂節(jié)目,以追求商業(yè)利益的最大化為宗旨。而在男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以女性為看點的產(chǎn)品自然好賣過以男性為看點的產(chǎn)品――這也是為什么是《超級女聲》而不是《超級男聲》紅遍大江南北的原因所在。正如美國學者所評判的那樣:“大多數(shù)美國電影是由男人和為男人拍攝的,而女人則變成了一種景觀。”同樣,電視娛樂節(jié)目中的女性也逃脫不了這種命運!翱础迸c“被看”成了權力實踐的一部分,而女性的“被看”正是被這種權力結(jié)構(gòu)所先定的。不論其是作為傳統(tǒng)女性美而“被看”還是作為中性美而“被看”,如果“被看”的命運并無改變,那么又有什么理由奢談女性的解放?由此可見,《超級女聲》所帶給我們的中性美與“白馬公主”不過是一幅“看起來很美”的印象派作品。
進一步來說,中國的婦女解放是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而產(chǎn)生的,絕大多數(shù)女性,包括許多女性傳播者,因為各種原因,明顯“缺席”于女權主義,她們沒有大規(guī)模女權運動的斗爭經(jīng)歷,而是在中國特有的歷史條件下,被賜予了法律上的平等權利。正是因為如此,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女性的弱勢地位。然而,在一個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傳播者利用它所把持的話語權給大眾建構(gòu)了一座虛擬的“鏡像之城”,在這個“鏡城”中,女性被折射出的形象雖然華美卻不真實。正如《超級女聲》推出了幾個中性美女,大眾媒介就想讓女性在政治上無法獲得的解放在文化中假想式的獲得。但假想畢竟是假想,婦女解放是無法從媒介所推銷的幾個流行概念中實現(xiàn)的。在這場所謂的審美革命中,“白馬公主”不過是媒體在狂歡中為我們所制造的一場跨越性別鴻溝的時尚幻象。
三、溫柔一刀:時尚面紗下的消費魔咒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nèi)コ袅思又T《超級女聲》之上并不實際的影響與意義,將中性美與“白馬公主”回歸為大眾媒介制造的一場時尚。而眾所周知,時尚的本質(zhì)在于變,從古到今,一個個時尚不斷替代了前面的時尚。時尚永遠是變化多端的,而正是這種善變才使得時尚魅力四射,追趕時尚的人們則不辭勞苦的緊隨其后,亦步亦趨。時尚作為一種生存狀態(tài)總是或多或少的影響其所在的社會,正如當年楚王好細腰,宮女則多餓死;而到唐明皇寵愛楊貴妃時,民間又開始流行“豐乳肥臀”?梢姡行悦雷鳛閷徝罉藴噬系囊粓鰰r尚革命,其生命周期注定是短暫的,但在這個過程中,它也必將對社會實施其應有的影響力。
單從現(xiàn)象上來看,中性美的影響在于造就了為數(shù)眾多的“白馬公主”,而在這幅時尚面紗之下的,則是一股波及全國的“中性消費”狂潮:李宇春式的發(fā)型開始在各大理發(fā)店批量“生產(chǎn)”,周筆暢式的眼鏡在各大眼鏡店賣得脫銷,其他中性的服裝和飾品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這種純粹為了滿足精神上的需求(炫耀需求和攀比需求),有時純粹是為了滿足占有欲的消費不免走到了消費主義的一脈。消費主義占有或消費物質(zhì)商品,有時固然是為了滿足其物質(zhì)上的需求,但更多的是一種主觀需求,符號價值遠遠超過使用價值。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物質(zhì)的占有或消費永不滿足。在這場“中性美”的時尚中,《超級女聲》以解放女性傳統(tǒng)審美觀的名義刺激了新的一輪消費。大眾對中性服飾、發(fā)型、眼鏡等等中性飾物的消費已不再為了滿足其生存與發(fā)展的需求,而是把商品看作是一種符號,一種代表身份或地位的象征,把物質(zhì)消費看作是自我表達和身份認同的一種形式,看作是生活質(zhì)量和幸福人生的象征。只要是中性打扮,那么就代表著時尚,代表著永不落伍?梢,消費主義在打造中性時尚潮流時,把物質(zhì)形式的商品消費,代之以符號意義的完成和滿足,以誘導大眾進行“非理性的消費主義狂歡”。
這種非理性的消費體現(xiàn)在,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中性打扮,一些人追趕時尚反而弄巧成拙,東施效顰。那么,誰是這場時尚背后最大的贏家?我們可以看到,且不論《超級女聲》最大的東道主——湖南衛(wèi)視,單看它的另外兩家合作單位:成都經(jīng)濟頻道與南京電視臺18頻道,《超級女聲》在這兩家播出時,帶動其收視率分別上漲了72%和25%,而份額則分別提升了39%和43%,收視率及份額的提升也就意味著廣告收入的增加,勿庸置疑,參與進來的媒體攫取了極其可觀的效益。而《超級女聲》的合作商蒙牛乳業(yè)也不甘示弱,其產(chǎn)品“蒙牛酸酸乳”的銷售額從7億一舉躍升到了25億,成為乳酸飲料的第一品牌。而李宇春、周筆暢們的收益自然也不小,比賽雖然落下了帷幕,但是各個廣告商們爭先恐后邀請其擔任形象代言人,據(jù)說酬金都是天價。當然,那些借力“中性”時尚而大賣“中性”產(chǎn)品的商家們,也沒有閑著,自然是狠狠賺了一筆。由此看來,媒體、投資商、各路商家以及明星們才是這場狂歡盛宴中蛋糕的最大分割者。
在中性時尚被我們還原為以解放的名義刺激新一輪消費之后,《超級女聲》的民主神話也就破滅了!冻壟暋仿暦Q比賽的一切權利全掌握在觀眾手中,觀眾可通過短信投票的方式來決定選手的去留以及最后的勝利者,于是產(chǎn)生了一種草根民主。然而,身份等級秩序并不會象有些學者所說的那樣在比賽中已經(jīng)消失。其實際情況可能是,人們借以確立身份差異的手段與方式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比如,《超級女聲》短信投票的收費標準是一元一條,每個人可以給自己支持的選手投15票。每場比賽后,投票全部清零,而重新開始新一輪的投票累計。換言之,觀眾必須不停地為自己喜愛的選手發(fā)送短信支持,而所花去的費用可能是一大筆,顯然,這并不是每一個普通老百姓都能承受的,下崗的民眾難道會參加這種游戲嗎?于是,投票方式所收取的費用以一種隱而不露的方式將大多數(shù)出不起短信費的民眾拒之于“民主”的門外。再者,在對中性時尚的消費中,所謂的時尚也是用金錢堆積起來的,中性服飾因其流行而要價更高,中性時尚還是只屬于富人,下層消費者根本無法企望。由此可見,經(jīng)濟實力與消費方式這時已經(jīng)與身份認同緊緊的糾纏在一起,形成了一種身份區(qū)隔的作用,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型的不平等關系。這樣看來,《超級女聲》并沒有體現(xiàn)所謂政治上的民主及解放,反之,它更能代表的是大眾文化與市場的共謀。
由此可見,時尚的制造者總是時尚的最大受益者,然而時尚的惡果總是被轉(zhuǎn)嫁到消費者或者社會大眾身上。事實上,不管是昔日的皇家還是今日的大眾媒介,單一的話語建構(gòu)總是產(chǎn)生單一的審美標準或曰時尚,從而會導致一系列消極的后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楚國餓死的宮女跟現(xiàn)代女性東施效顰的中性裝束同樣讓人同情。審美標準的單一是本質(zhì)主義的體現(xiàn),本質(zhì)主義表現(xiàn)在性別論上,則是認為兩性及其特征是截然分開的,女性特征被絕對的歸納為溫柔的、母性的,而男性特征則被歸納為勇猛的、獨立的。而反映在審美領域,一言以蔽之,則是女人就應該是女人那樣,而男人就應該是男人那樣。表面上看,中性美的出現(xiàn)解構(gòu)了本質(zhì)主義在審美上的二元對立,對女性有積極意義。但是,單一的中性美時尚又將女性推入了另外一個桎梏其個性的泥沼,它無非是以一個新的標準來取代老的標準。其實,一個現(xiàn)代社會其核心應該是反本質(zhì)主義的,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無論是審美標準還是其他價值觀念,多元并存可能更優(yōu)越于唯一標準的單調(diào)乏味。
2005年的《超級女聲》早已落下帷幕,億萬觀眾也從電視儀式中回過味來,重歸于平淡的日常生活,但它留給我們的中性時尚卻還在繼續(xù),并影響著我們大多數(shù)人對于女性美的看法。對于這次電視所釋放的媒體神話,也許真如黑格爾所說:“凡是現(xiàn)實的都是合理的!钡牵@種時尚還能持續(xù)多久,這個神話還將演繹到何時,這依然是一個懸念。更讓人值得玩味的是,在《超級女聲》2005年引爆了中性時尚后,2006年它又拿什么來奉獻給廣大觀眾呢?
來源:媒中媒 作者:蔡騏 謝湘莉